本篇文章1492字,閱讀大概需要2分鐘

【文章開始】
你有沒有過這種經(jīng)歷?周六早上醒來,陽光透過窗簾縫隙灑進來,肚子有點餓,但外賣APP刷了半天,越刷越?jīng)]勁兒…… 然后腦子里突然冒出一個念頭:要不,今天我自己做頓飯試試?
嗯,我懂。工作日忙得跟陀螺似的,吃飯基本靠湊合。但周六不一樣啊,時間突然慢下來了,這時候鉆進廚房,倒騰點吃的,感覺真的特別解壓。但問題來了:為什么偏偏是周六?為什么做飯能讓人感覺這么爽?
首先得看看咱們的生活節(jié)奏。周一到周五,那真是打仗一樣,通勤、開會、趕 deadline,能正經(jīng)吃口飯都不錯了,別說開火做飯了。周日呢?雖然也休息,但莫名有種“明天又要上班了”的焦慮感,反而靜不下心來。
但周六!它卡在正中間,沒有前沒有后,純粹就是你的時間。心理學上好像有個說法,叫“掌控感恢復日”——雖然我不確定是不是真有這詞,但意思差不多:周六做飯,是我們重新拿回生活主動權(quán)的一種方式。你不用聽老板指揮,不用趕地鐵,就在廚房這一畝三分地,你就是老大。切菜、調(diào)味、火候,全你說了算。
而且你知道嗎?這個過程特別有“沉浸感”。手機叮叮咚咚響,但你手上沾著面粉或者正在給土豆削皮,根本沒空理——這種暫時和世界斷開連接的感覺,反而讓你更連接自己。
這個問題挺關(guān)鍵的。很多人說“當然健康啊”,但……真的全是這樣嗎?也不一定。比如你猛放油、拼命加糖、鹽不要錢似的撒,那可能還不如點個輕食外賣健康。
但如果我們正常地做呢?自己做飯的健康優(yōu)勢其實體現(xiàn)在三個地方:
不過話說回來,健康也不只是“吃什么”的問題。“花時間為自己做頓飯”這個過程本身,就是一種情緒健康。你專注在手上這件事,煩惱暫時靠邊站,這其實也是一種療愈。
我懂我懂!“我也想做但沒時間”、“我不會做啊炸廚房那種”…… 這些借口我都用過(笑)。但其實,周六做飯真的不用搞得很復雜。
你可以從“一鍋到底”或者“半成品加工”開始。比如:
重點不是做得多厲害,而是你試了。哪怕一開始做得咸了、糊了,但你自己吃下去的那一刻——哇,感覺真的不一樣。因為那是你做的。
除了吃飽、治愈之外,做飯其實還會悄悄給你一些額外獎勵。
比如: - 朋友圈隱形加分項。拍一張你做的咖喱飯或烘焙小餅干,發(fā)出去點贊都比平時多(真的); - 變成家庭社交貨幣。我給朋友做過一次涼面,后來每次聚會他們都喊“要不要再帶那個醬來?”; - 慢慢你就更懂吃了。以前吃外賣只知道“咸/淡”,現(xiàn)在能嘗出“這雞燉得夠不夠爛”、“香料有沒有層次”。
甚至我還聽說過有人通過做飯認識了新朋友,線下約飯局一起切磋廚藝…… 這個我還沒試過,但感覺很有意思,有機會真想試試看。
所以,你看,周六做飯看起來只是“做頓飯”,但其實是一個小型的自我修復儀式。你從選擇食材開始,到處理、烹飪、擺盤,最后吃光——整個過程你都在主動創(chuàng)造,而不是被動接受。
這或許暗示了一種更積極的生活態(tài)度:哪怕生活再忙,我們依然可以抽出一點時間,為自己做點實實在在的事。
這個周六,你要不要也試試?哪怕只是一碗面,一個炒飯,或許你會發(fā)現(xiàn)——廚房里的那個你,比想象中更靠譜。
【文章結(jié)束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