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篇文章1483字,閱讀大概需要2分鐘

【文章開始】
你有沒有過這種時候——明明拼盡全力,結(jié)果卻不如人意?躺在床上忍不住想:我這么努力到底圖個啥?今天咱們就好好聊聊這個事兒。
我有個朋友,連續(xù)考研三年都沒上岸。第三年出分那天他在電話里跟我說:“可能我就是不行吧?!钡阒绬??去年他換了條路去創(chuàng)業(yè),現(xiàn)在公司都拿到天使輪了。這讓我突然意識到:努力從來不是單行道,而是不斷調(diào)整的航向。
當付出和回報不成正比時,誰都會迷茫。但你想過嗎?問題可能不出在“努力”本身,而是...
努力方向是否匹配你的優(yōu)勢?(就像讓魚爬樹,再拼命也白搭) 努力方法是否科學有效?(用砍柴的方式挖井,能出水才怪) 努力周期是否足夠長?(種稻子的人不會天天扒開土看發(fā)芽沒)
說到這里插個真實數(shù)據(jù):心理學家安德斯·埃里克森研究發(fā)現(xiàn),那些成為領域?qū)<业娜似骄冀?jīng)歷了超過10000小時的有意識練習。注意不是機械重復,而是不斷突破舒適區(qū)的刻意練習。
我認識個程序員,別人加班他準點走,但績效永遠前三。他的秘密是:每天上午精力最好時攻核心技術難題,下午簡單事務性工作直接外包給軟件處理。這讓我想起個有意思的現(xiàn)象——高手都在用戰(zhàn)略勤奮替代戰(zhàn)術勤奮。
說到這個不得不提JK羅琳。她寫《哈利波特》前離過婚、領過救濟金,被12家出版社拒稿。但她說那段低谷期反而讓她更專注創(chuàng)作。你看,有時候繞遠路反而能看到別人沒見過的風景。
為什么打游戲能連刷8小時不累?因為每殺個怪都有經(jīng)驗值提示!把這種機制用到努力中:背單詞就用打卡APP看到成長曲線,健身就每月拍對比照。讓進步變得肉眼可見,這才是堅持的秘訣。
先說個反常識的觀點:瓶頸往往是突破的前兆。就像跑步時遇到的極點,撐過去就進入新階段。不過話說回來,具體怎么突破可能因人而異,我自己通常這么做:
? 主動停一停:完全抽離24小時,去爬山或者看場電影 ? 換種學習方式:看書困難的試試聽音頻,視頻學不會的找真人教練 ? 找旁觀者聊:去年寫書卡殼時,個六年級小讀者居然給了我關鍵靈感
真不是!日本有個清潔工新津春子,把打掃做成了藝術,成了國寶級匠人。她在紀錄片里笑著說:“我每天最期待的就是用新方法去除污漬。”找到熱愛的努力,根本不需要咬牙堅持。
這或許暗示了某種成功學的片面性。其實聰明人都懂得借力:雷軍創(chuàng)業(yè)初期每天見5個投資人,馬云做阿里時滿世界找人才。真正有效的努力從來都是組團打怪。
就像竹子前4年只長3厘米,第五年每天長30厘米。前面不是在浪費時間,是在扎根。很多積累會在未來某個節(jié)點突然串聯(lián)爆發(fā),這是我自己跨行業(yè)轉(zhuǎn)型時最深的體會。
這是個被問過無數(shù)遍的問題。直接上案例: ? 摩西奶奶76歲才開始學畫畫,80歲在紐約辦個展 ? 村上春樹29歲看棒球賽時突然想寫小說,現(xiàn)在成了國民作家 ? 我姑媽45歲考到瑜伽導師證,現(xiàn)在開的工作室天天爆滿
年齡從來不是限制,思維才是。只要你開始,就是最好的時機——雖然具體效果可能因個體差異而不同,但這個方向肯定沒錯。
最后分享個溫暖的小發(fā)現(xiàn):神經(jīng)科學研究顯示,人類大腦在努力過程中獲得的成就感,其實比最終成果帶來的快樂更持久。也就是說,奮斗路上的那些磕絆、突破、小進步,本身就在悄悄滋養(yǎng)著你。
所以下次再覺得努力沒用時,記得告訴自己:不是看不到效果,而是正在扎根深處。每個今天的堅持,都在給明天的驚喜埋下伏筆。
【文章結(jié)束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