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篇文章1430字,閱讀大概需要2分鐘

【文章開始】
你是不是也經常刷到那種"中秋節(jié)送禮指南""國慶出游攻略"之類的文章?說實話,這些節(jié)日軟文都快把我們淹沒了...但為啥商家還拼命寫?因為真的有用??!今天咱們就來扒一扒,關于節(jié)日的軟文到底有哪些門道。
先問個問題:為啥一到過節(jié),朋友圈就被各種軟文轟炸?簡單說就是節(jié)日自帶流量。想想看,中秋節(jié)前半個月,全網都在討論月餅;春節(jié)前一個月,年貨就開始刷屏。這種全民關注的熱點,商家不蹭才怪!
不過話說回來...雖然都知道要蹭熱點,但具體怎么寫才能不讓人反感?這個我們后面細說。
"今年中秋送啥?這10款禮物讓領導眼前一亮"——眼熟不?這類軟文通常: - 列出3-5種熱門禮品 - 強調"高端""體面""有面子" - 最后悄悄植入自家產品
雖然套路老,但每年都有人看。畢竟...誰不怕送禮送錯??!
這類比較高級,比如母親節(jié)寫"媽媽的白頭發(fā)",清明節(jié)寫"故鄉(xiāng)的回憶"。重點是要戳中淚點,讓讀者邊哭邊轉發(fā)。不過要注意分寸,太煽情反而假。
簡單粗暴:"國慶大促!全場5折!"雖然沒啥技術含量,但勝在直接。數據顯示,這種文案的轉化率往往最高,雖然...也挺招人煩的。
比如端午節(jié)講粽子歷史,元宵節(jié)說燈謎由來。這類軟文的關鍵是要把知識和產品自然結合——講完粽子歷史,順便推薦自家粽子,這就很順理成章。
"曬年夜飯抽大獎""中秋拍月亮贏禮品",這種玩法現在越來越流行。好處是參與感強,缺點是...搞不好就變成自嗨。
這是個好問題!根據我的觀察(雖然不一定全對),成功的節(jié)日軟文通常有這幾個特點: 1. 不說教:別整得跟領導講話似的 2. 有干貨:要么真優(yōu)惠,要么真知識 3. 會講故事:比如賣月餅,不如講講老師傅做月餅的故事 4. 時機要對:提前1-2周發(fā)最好,太早沒人看,太晚來不及
舉個栗子:去年看到個賣粽子的軟文,開頭先講作者小時候看奶奶包粽子的回憶,最后才提到產品。這種就比直接喊"買它!"高明多了。
理論上所有節(jié)日都能寫,但效果差很多。根據不完全統(tǒng)計(具體數據可能不準),這些節(jié)日流量最大: - 春節(jié) - 中秋 - 情人節(jié) - 雙十一 - 母親節(jié)/父親節(jié)
不過小眾節(jié)日也有機會,比如"程序員節(jié)"寫個代碼相關的,反而容易出圈。這個...要看具體行業(yè)了。
寫節(jié)日軟文最容易犯的錯: - 強行蹭熱點:清明節(jié)賣口紅?不合適吧... - 內容同質化:大家都在寫"春節(jié)回家",你的有啥不同? - 過度商業(yè)化:軟文也要講基本法,別整得像傳銷
有個反面教材:某年情人節(jié),有個賣保險的寫"愛TA就為TA買保險",被罵慘了。這...確實有點離譜。
現在大家都在說短視頻要取代圖文,但我覺得(純個人觀點哈)節(jié)日軟文還是會長期存在。不過形式肯定會變,比如: - 更多視頻軟文:比如中秋拍個月餅制作過程 - 更強互動性:AR試穿春節(jié)新衣?這個技術好像還不成熟... - 更個性化:根據你的購物習慣推薦特定節(jié)日禮品
說實話,具體會怎么發(fā)展誰也說不準。但有一點是肯定的:內容質量永遠是王道。再新的形式,內容爛也沒人看。
如果你也想寫節(jié)日軟文,記住這個公式: 好時機+好故事+適度商業(yè)=合格軟文
當然,這個公式可能不適用于所有情況...但至少能幫你避開大部分坑。剩下的,就得靠多寫多試了。畢竟,就連那些爆款軟文作者,最開始也都是從小白過來的嘛。
【文章結束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