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篇文章1409字,閱讀大概需要2分鐘

【文章開始】
你有沒有想過,為什么有些美食文章一看就餓,甚至立馬想打開外賣軟件?而有些文章……呃,看了跟沒看一樣,根本留不下任何印象?對,這就是食物軟文的魔力——或者說是差距。今天咱們就來聊聊,怎么把“好吃”這兩個字,寫成一篇活色生香、讓人忍不住想嘗一口的千字好文。
很多人一聽到“食物軟文”,就覺得是收錢了吹一波,寫寫多香、多嫩、多入味。但其實沒那么簡單。它更像是一種“味覺的文字翻譯”——你得把舌頭嘗到的、鼻子聞到的、眼睛看到的,用文字讓別人也“感受”到。
自問自答時間: Q:那到底怎么寫才不算“硬夸”? A:你得學會用場景和故事代替形容詞。比如別光寫“這個蛋糕很軟”,而是寫“叉子輕輕一碰就陷下去,像壓進一朵云里”。是不是有畫面了?
別急著動筆!寫之前先盤清楚這幾點,否則很容易寫成流水賬或者廣告?zhèn)鲉巍?/p>
老實說,我看過太多翻車案例了……總結下來就這幾個雷區(qū):
不過話說回來,有時候品牌方會給很多限制,比如必須出現(xiàn)幾次產(chǎn)品名、必須突出某個賣點……這也導致創(chuàng)作起來挺頭疼的,寫起來容易束手束腳。
舉個小例子吧。比如某次我看到一篇寫舊街區(qū)花生湯的推文,它沒有拼命說“花生多、湯很濃”,而是寫:
“凌晨四點,老板開始熬第一鍋湯,小火慢燉六小時,直到每一顆花生都軟爛融化進湯里,門口飄出的香氣成了整條街的起床號?!?/p>
——你看,沒直接夸,但讀了就想喝一碗試試。這種寫法是不是更聰明?
食物從來不只是食物。它背后是記憶、是習慣、是情緒。你寫的不只是一塊蛋糕,可能是某個人生階段的安慰劑;不只是一杯奶茶,可能是閨蜜下午茶的快樂載體。
所以,不要只寫味道,要寫故事、寫情感、寫它和人的聯(lián)系。這才是高級的軟文思維。
現(xiàn)在短視頻、直播帶貨這么火,純圖文軟文還有人在看嗎?其實有,但內容必須更強、更真、更有共鳴??赡芪磥頃⒅亍罢鎸嶓w驗分享”和“情緒價值”,反而沒那么看重辭藻多華麗。
具體以后會怎樣演變……嗯,這個我也說不好,還得持續(xù)觀察市場和讀者反饋才能知道。
如果你真要寫一篇關于食物的軟文,別急著找資料、別光盯著電腦——先去吃,認真吃,感受它。然后把你感受到的,真誠地寫出來。 也許暗示了最高級的軟文策劃,其實就是回歸到食物和人本身。
真誠,永遠是最好的調味料。
【文章結束】